• <samp id="nwzb3"><dl id="nwzb3"></dl></samp>

  • <em id="nwzb3"></em>

  • 歷史沿革

    前言

   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因水而生,緣水而成,在水利部、河南省和社會各界的殷切關懷下,伴隨著新中國水利水電事業的發展,茁壯成長。七十年來,學校三次搬遷,四易校址,風雨兼程,剛毅堅卓,自強不息,團結奮進,使學校發展壯大,并走向輝煌?,F已發展成為以水利電力為特色,工、管、理、經、文、農、法相互滲透的多科性大學。

    七十年來,華水人薪火相承,弦歌不輟,向社會輸送了10多萬名優秀的水電建設者和接班人,桃李芬芳,泱泱華夏,為共和國的水利水電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。

    因水而生 奮發有為

    ——北京時期(1951-1969) 

    新中國成立伊始,水電建設亟待振興,為此,在首任水利部部長傅作義先生的主持下,于1951年創建了北京水利學校,作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前身,從此與共和國的水利水電建設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。1958年10月,北京水力發電學校、北京水力發電函授學院并入北京水利學校,合并為北京水利水電學院,成為新中國培養水電建設人才的重要陣地。北京水利水電學院繼承了三校的優良校風和嚴謹的辦學傳統,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水電技術人員,為新中國的水電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。 

    艱苦磨礪 矢志不移

    ——岳城時期(1969-1976) 

    1969年10月北京水利水電學院遷至河北省磁縣岳城水庫辦學。1970年3月20日,水利電力部將北京水利水電學院交由河北省管理,1971年1月1日,學校更名為河北水利水電學院。

    岳城時期是學校發展史上最為艱苦的時期。棚屋荒野,布衣蔬食,辦學條件極為簡陋。但學校為了國家水利水電事業的發展,仍堅持招生辦學。廣大教師不畏艱辛,堅守崗位,行化雨之春風,健自強之遠志。帶領學生下工地,勤實習;入農村,做調查;搞科研,常攻關,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人才。 

    恢復調整 發奮圖強

    ——邯鄲時期(1977-1989) 

    1977年學校從岳城遷到邯鄲,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。1978年河北水利水電學院更名為華北水利水電學院。飽經磨礪之后,全校師生員工仍以培養水利建設人才為己任,同心協力,勵精圖治,銳意改革。學校教學、科研工作闊步發展,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。思想政治工作卓有起色,文體活動蓬勃開展,實驗設備和圖書資料逐步完善,學校的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績。

    1990年以后,學校遷到鄭州市辦學,邯鄲分部作為學校一部分繼續招生。 

    興校強校 今日輝煌

    ——鄭州時期(1990- ) 

    自1990年學校遷鄭辦學以來,在原水電部和水利部領導的關愛下,通過學校領導和廣大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,平穩地度過了邊建校、邊搬遷、邊辦學的建設過程,辦學環境改善,學科建設發展迅速,科研成果斐然,學校走上了改革發展的快車道,在教學科研、行政管理、社會服務、思想政治工作、后勤社會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。辦學規模和辦學空間實現了新的跨躍,為學校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
    2013年5月,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更名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。

    結束語 

    從北京水利學校到今天的華北水利水電大學,七十年過去了,學校以培育英才、繁榮學術、發展進步文化和推動社會進步為己任,遵循勤奮嚴謹、求實創新的校訓,樹立科學發展觀,堅持可持續發展和自主創新,堅持質量、規模、效益并重,堅持“從嚴治校、從嚴執教”,情系水利,化育棟梁,煅出一代代打鼎撐天的百煉之鋼。

    七十年崢嶸歲月,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如東方朝暾,曙光初綻。華水人將在百舸爭流、千帆競渡的時代潮流中,高歌猛進,奮力遠航。